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解锁“足迹”中的奋进密码

来源: 嘉峪关市委组织部 李小燕 更新于: 2022-06-13 18:03:23

近日,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的第一集《过“五关”有多难》与第二集《三顿炒鸡蛋为了啥》相继播出,讲述了1969年还是少年的习近平同志作为插队知青来到梁家河,勇闯“五关”、热爱学习、历经磨砺而不断成长的故事。在梁家河的七年时光里,他与农民朝夕相处,建立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逐渐成长为了乡亲们口中那个“能吃苦的好后生、有抱负的读书人、干实事的带头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在“足迹”中解锁奋进密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解锁“足迹”中的“艰苦奋斗”密码,不畏攻坚克难的辛苦印迹。习近平总书记初到梁家河生产队开始“土人”生活时,度过了一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生活,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难看出当时知青生活的艰苦。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总书记没有抱怨,而是变苦为乐,战跳蚤、吃玉米糕、水煮白菜、“吃生肉”,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吃苦耐劳的踏实作风。我们作为年轻干部,要树牢“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理念,摆正心态、端正态度,一步一个脚印,不惧怕饮食起居等物质之苦及事业攻坚克难之苦,越是艰苦处、越发见精神。应对各种困难挑战时要不畏难、不推诿、不逃避,以敢于担当和斗争的勇气奋勇向前;能吃“别人不愿吃得苦”,更能吃“别人不敢吃得苦”,善于从困难挫折中汲取“养分”,坚决不当得过且过的“撞钟和尚”、固步自封的“井底之蛙”,以锐意进取的拼搏劲头擦亮青春底色。

解锁“足迹”中的“敏而好学”密码,永葆孜孜以求的学习状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的道路没有尽头。总书记当年插队时什么都没带,就带一箱子书去,上山干活、吃饭闲暇、晚间灯下,到处都有他学习的身影,步行三十里借书、三顿炒鸡蛋留书都充分体现了少年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态度。农村劳动中他也是从什么都不会到什么都学,铡草、拉土、砸夯、挑担子,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基层一线的“行家里手”,在实践锻炼中锤炼了真本事、硬本领。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紧随总书记的脚步,在读书学习中沉浸于“书香味”,“勤耕不辍”汲取书中的养分,通过思考为解决问题、提升成效打好基础,用不间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智库”,在新征程上迈出笃学的脚步。同时要把学习、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深浸“泥土味”,边学边干、缺啥补啥,在“大课堂”里开拓眼界,以群众为“师”,谦虚好问、敏而好学,经常总结提炼老百姓的智慧,切实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本领。

解锁“足迹”中的“为民服务”密码,培养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梁家河的岁月里,可能几个月都吃不上肉,酸菜是最好的“美味佳肴”,但习近平总书记最期待的事情却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他担任大队支书后,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而且都搞得轰轰烈烈。看见报纸上报道四川办沼气的消息后,他组织外出学习实践,成功在梁家河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困扰老百姓多年的燃料不足问题。基层这“最后一公里”连接着党心民心,关系着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作为年轻干部,我们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工作的好坏,不在于材料写得好不好,而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帮助群众解决了“急难愁盼”问题,我们要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当好党与人民的“连心桥”,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步行不辍,交出人生的精彩答卷!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73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