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民乐县: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技能培训“蓄水池”为乡村振兴聚力聚才

来源: 甘肃组工网 更新于: 2022-05-13 08:30:05

民乐县坚持把乡村振兴学院作为培育乡村“五支队伍”的主阵地,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面了解基层培训需求,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因需施训“精准上菜”,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技能培训“蓄水池”。

一是优中选优,组建“四个一批”师资队伍。围绕实施“农业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采用“外聘+签约+推荐”方式,优选一批“兼职师资”“乡土师资”,构建“类别丰富、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库。积极与省市委党校、科研院所和省内外高校外聘一批“知名专家”,协商签订师资共享协议,稳定聘请6名以上专家教授高端师资,主动“借脑”建设乡村振兴“智囊团”。在省市县部门领导干部、业务骨干中签约一批“流动讲师”,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型兼职领导干部、先模人物等师资10名以上,建立“兼职师资库”。在优秀村干部、产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推荐一批“乡贤能人”,培养打造“留得住、用得上、懂经济、善管理”的“乡土人才超市”。

二是科学设定,形成“1+5+3+N”课程体系。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个性课程”,构建兼具科学性、引领性、实用性的课程体系。“1”即党性教育“必修课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党章党史等作为必学内容,把学院建成践行“两个维护”的课堂。“5”即“五彩课堂”,围绕乡村振兴五大主题,开设产业振兴“金色课堂”、人才振兴“蓝色课堂”、文化振兴“橙色课堂”、生态振兴“绿色课堂”、组织振兴“红色课堂”,把学院建成探讨乡村振兴理论的新平台。“3”即三大模式,采取“课堂+现场”“理论+实践”“案例+推广”模式,开展问答式研讨、洽谈式交流、会诊式座谈,让学员开拓视野,增强学习实效。“N”即“拓展课堂”,精准对接培训主体需求,既承接定制课程,又提供特色课程,开设课外实践、观摩交流、农耕体验等,满足培训对象个性化需求。

三是点面结合,培塑“多元”教学基地。突出“学院+基地”,构建点上出彩、面上开花的民乐特色现场教学格局。按照“有突出教学主题、科学观摩路线、精干服务队伍、丰富典型案例”的“四有标准”,建设“党性教育基地、产业发展实训基地、基层治理示范村(社区)”三类县域特色教学点,实现“进门是课堂,出门是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寻求和民乐县乡村振兴学院性质相同、目标一致、培训内容契合的院校进行合作,共创课程体系、共享师资资源、共建教学基地、共育各类人才,形成双向培养、互动交流的同盟战线。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所交流合作,让学院成为科研院所的实践基地,科研院所成为学院的第三课堂,真正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经验交流与现场观摩深度融合。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64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