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写给“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的一封信

来源: 渭源县委组织部 徐国民 更新于: 2022-04-11 14:24:22

尊敬的樊锦诗先生:

  您好!

  请许一名晚辈以这样的方式向您致以节日的祝福!并向您致以诗的敬礼!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还清晰记得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的这句颁奖词,从此,我们记住了您——“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是什么让您选择了敦煌并为此守护一生?我想一定是您“为国家的需要做有意义的事情”的坚定信念吧!先生生于北京,在上海长大,毕业于北大历史系,怀揣着“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赤诚忠心和研究祖国文化遗产的理想,您没有选择繁华的城市,而是选择奔赴千里之外的戈壁大漠,住土屋,睡土炕,割舍与夫同眠、与子同乐的亲情……您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研究和保护莫高窟的一生“守护”上。先生,向您致敬!我在您的身上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和信仰的光芒,也深深感受到您浓浓的家国情怀。“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我将怀揣着青春的梦想,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高举信仰之旗,高擎信仰之火,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是什么让您选择了敦煌并为此守护一生?我想一定是您“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执著吧!先生亲炙于周一良、宿白等老一辈学人,从1963年扎根敦煌,自此开始了与莫高窟一辈子的“长相厮守”。相伴相守60年,为之守护60年,从一名娇弱的“小女生”到接过前辈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的生命接力棒,先生择一事而终一生,从青丝到白发,把青春和心血全部奉献给了辉煌的莫高窟,奉献给了崇高的敦煌石窟事业。您说:“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就是我的家,已经融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人这一辈子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为它做出一点点事,那么这一辈子就算没有白来这世界上一趟。”您还说:“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事业!”先生,向您致敬!在您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代又一代敦煌人扎根大漠,为艺术传承、为文化延续、为文明坚守的初心。“一心为民终不悔,明月留得两昆仑”,我将扎根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基层大地,不负人民期望,无愧历史选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是什么让您选择了敦煌并为此守护一生?我想一定是您“无愧祖先、无悔后人”的担当使命吧!先生把毕生心血凝于敦煌,只为把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守护好、保护好,您逆着时光为莫高窟“续命”,只为让沙漠中这座世界遗产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你说:“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给下一代人,无愧祖先、无悔后人,这就是担当,就是使命。”您还说:“我们没有权利将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您带领同事们为解决风沙危害和壁画修复难题,研发了集沙网阻沙、砾石压沙、化学固沙、生物治沙为一体的成套防治技术;为使敦煌壁画、彩塑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您构想并建立了“数字敦煌”资源库,使敦煌艺术走出洞窟,活了起来,实现了全球共享……先生,向您致敬!在您的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在新时代“赶考”路上,我将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努力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

  “文抽丽锦,片言成诗。”先生,您面对漫天飞沙的大漠,与文化相伴,与天地相随,把一份矢志不渝的坚守,塑成了传承千年的莫高风骨。

  先生,再次向您致以诗的敬礼!

敬颂钧安

晚辈:追梦者 顿拜

2022年3月8日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548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