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宁为狂狷之士 不为乡愿之人

来源: 卓尼县委组织部 马旺秀 更新于: 2022-03-10 14:53:17

    近日,《求是》第3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其中在“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讲:“坚持原则是共产党人的重要品格,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强调作为党的干部,要有秉公办事、铁面无私的精神,讲原则不讲面子、讲党性不徇私情。作为年轻干部,要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就要懂得明辨是非,斥“乡愿”而近“狂狷”,守党性而牢底线,任何时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和胆魄。

    乡愿之人,常以“明哲保身”之怪论,行“素隐行怪”之谬举。习近平总书记说:“奉行好人主义,出发点就有问题,因为好的是自己,坏的是风气、是事业。”“好好先生”表面上是对每个人都很仁慈,不行“越轨”之事,不言“伤人”之辞,对所有事物都保持最大的“宽容”,谁都不得罪,实则“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守于隐逸之处,行伪善之举。孔子将乡愿之人比作“德之贼也”,因为他们不守中道、不分是非、不张正义、不制恶行,是德性的危害者。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若心存“乡愿”念头,在实际工作中见风使舵、左右逢源,则必将影响工作大局,导致不正之风滋长和蔓延,影响各项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削弱党的执政根基。作为年轻干部,当慎思之、明辨之,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矫正自己的前行方向,志存高远,心系群众,勿以利己为而为乡愿之人。

    狂狷之士,实有“敢为人先”之高义,守“原则底线”之品质。“狂者”,在中国古代多指不拘一格,如屈原,自诩“世人皆醉而我独醒”,多被后人称之为“狂士”,又如近代之谭嗣同,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尽显豪情万丈、光明磊落之气魄,亦可谓“狂士”。而“狷者”,为坚守原则、有所不为之义,如晋代陶渊明,面对昏暗的社会现状,毅然选择“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更是将士人风骨展现到了极致。“狂狷”之义,用到今日,便是张弛有度,狂即是敢于斗争;狷即是坚持原则。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要善于把握两者的统一关系,敢于斗争并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斗争和原则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即是为原则而斗争,就是要坚持理想信念,敢为人先,在大是大非、风险危机、歪风邪气面前立场坚定、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坚持斗争。

    年轻干部,要取“狂而求狷”之张弛,舍“乡而为愿”之世故。在《史记·汲郑列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则故事中的“宾客”,描述的便是乡愿之人,他们以利己为要旨,言行不一、道貌岸然,在翟公身居高位时,不惜阿谀逢迎、甘当“拍马者”,而当翟公被废时,便避之不及、原形毕露!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坚定理想信念是最根本的原则,对党忠诚是对坚定理想信念的最好诠释,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要善于锤炼自己的“狂狷”之气,不断坚定党员干部的基本原则,敢于与不正之风斗争到底,不做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圆滑官”和“老好人”,要近“狂狷”而斥“乡愿”,彻底与“乡愿”思维割席断义。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457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