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是走访慰问的“高峰期”,本是传递党的温暖,关心群众生活、问政于民的“暖心”之举。但是个别地方在走访慰问中存在“下车、送礼、拍照、上车”留“痕”不留“心”的现象,这种来去匆匆“走形”不“走心”的慰问变了味、走了形,更容易寒了慰问对象的心。
走访慰问送去的是党的温暖关心,带回的是党员、干部、人才和人民群众的信任,走访慰问中学会“嘘寒问暖”“察言观色”,身心俱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党组织的殷殷关怀更加暖心。
真心“走”,在“嘘寒问暖”中送去“关心”。领导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进厨房揭锅盖,进卧室摸被褥”的真挚为民情怀,放下架子、抹开面子、俯下身子、走村入户,“面对面”“心与心”“手拉手”地拉家常、唠唠嗑,在嘘寒问暖中宣传好党的政策,聆听他们艰苦奋斗故事,褒扬他们为党的事业作出的贡献,提振士气、鼓舞斗志、畅谈未来,鼓励和引导他们在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做出榜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实心“访”,在“察言观色”中访得“真情”。走访慰问不仅仅是送些米、面、油等物质层面的帮助,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关爱,要扑下身子“眼看民意”“耳听民声”,从群众的言谈举止中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读懂他们的“小心思”,察觉他们的“小烦恼”,从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中访得真情。
诚心“慰”,在“解决愁盼”中赢得“真心”。走访慰问的关键是发挥“见微知著”“一点带面”的作用,通过走访发现问题,真心真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要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就业求学购房医疗,这些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做起,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贴心的事。同时要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建立走访慰问台账,答应群众的事情要一件一件落实,杜绝出现“拍脑袋”决策,“拍胸脯”答应,“拍屁股”走人的现象,做到“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
悉心“问”,在“虚怀若谷”中取得“真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走访慰问是了解政策得失的“探测仪”,下请上达的“直通车”,用心倾听群众对教育卫生、看病就医、生态环境、基层治理方面的呼声、心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真正把群众的“微心愿”“小建议”办成治国理政的“大工程”。通过用心、耐心、虚心地“问”,让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做出的决策、工作的部署,更加符合基层的实际和群众的心愿,才能将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贯彻落实的自觉行动,发挥巩固党心民心“连心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