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岂能让“躺平”侵蚀干部队伍“肌体”

来源: 通渭县委组织部 刘海青 更新于: 2021-07-13 17:45:52

    近期,“躺平”一词火遍网络,引发“共鸣”。“躺平”,就是妥协放弃、瘫倒在地,内心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党员领导干部选择“躺平”,看似心态“豁达”,实则在向下试探突破制度“底线”,是一种不担当不作为的表现。“躺平”不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姿态,尤其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躺平”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格格不入,破解“躺平”干部问题须“多管齐下”。

    强化制度落实,铲除“躺平”滋生土壤。在现实工作中,诸如提拔无望式“躺平”、推脱绕式“躺平”、偷奸耍滑式“躺平”、担心问责式“躺平”、未老先衰式“躺平”等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就是个别单位干部管理制度执行缺乏持久“刚性”,工作落实“鞭打快牛”,个别干部在权衡“利弊得失”“失责成本”后一再刷新制度执行“底线”,甚至“屡试不爽”,刚性的制度约束变成了一条极富弹性的“皮筋”,纷纷效仿的结果就是“法不责众”,制度的“软落实”直接成为“躺平”思维滋生蔓延的“土壤”。为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执行问责机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甚至违反制度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用制度的刚性运行,从源头上铲除其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坚决防止制度的选择性落实。

    抓实平时考核,转变“躺平”惯性作风。一旦沦为“躺平”干部,意味着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开始放松自我要求,降低工作标准,惯性思维和惯性作风逐渐占据上风,严重阻碍基层工作良性推进。目前,考核制度还存在着平时考核不经常、年终考核难定论,最终一团和气、轮流坐庄等现象,转变干部作风不是一阵风,要长期坚持,离不开制度上的保障,而细化平时考核工作正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要进一步完善平时考核制度,将干部作风督查工作纳入平时考核,让“躺平”思想无处遁形,使“躺平”干部现出“原形”,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预警提醒、约谈督促改正,对问题较为严重的,依据有关规定在年终考核中直接予以体现,持续跟进,不断增强干部干事创业干劲、闯劲和韧劲,切实形成改进作风“高压线”,做到平时考核有实据、年终考核有依据、面对考核有畏惧。

    从严监督问责,取缔“躺平”活跃市场。干部干部,干字为先。推得了的是工作,脱不了的是责任,不干事本身就是错,不担责终究要被问责。事实上,工作中许多问题之所以不断恶化,正是因为个别干部不干事、不担当,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新问题层出不穷,“不能为”“不敢为”“不愿为”不是“躺平”的理由,能力不足“不能为”要学,胆小怕事“不敢为”要闯,相互推诿“不愿为”要治。对于不珍惜岗位、不愿作为的干部,绝不能听之任之,要充分运用考核和监督作用,准确界定职责范围,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该调整的及时调整,该问责的坚决问责,不搞“避重就轻”式问责。通过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精准问责,使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为、有位,让“躺平”干部付出代价,切实体现出干多干少不一样,让“躺平”干部没有市场,不断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真正将有限的舞台让给勇挑“重担子”、敢接“烫山芋”的人。

    “躺平”“躺不平”挫折,更“躺不赢”未来。新时代党员干部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要经得起风雨考验、挺得住困难敲打、受得了实践锤炼,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勇探索、闯新路,立新功、逐梦想,用朝气和热血铸起新一代共产党人的“硬脊梁”。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2765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