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加油站”哈达铺,红军长征落脚陕北的决策地

来源: 陇南日报 更新于: 2021-06-21 15:07:17

  哈达铺镇红军街。 李 董 摄

  春日的暖阳分外明媚,挺拔高大的沙果树纳新吐绿。位于哈达铺镇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哈达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后的绝处逢生之地。在哈达铺,长征中的红军不仅得到了物资和兵源补充,还得知了陕甘还有红军和根据地的重大讯息,从此开启了落脚陕甘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征程。

  长征“加油站”

  1935年9月,跨过茫茫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的红军,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抵达宕昌县哈达铺镇。

  哈达铺位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汇处,当时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是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之乡,商号林立,贸易繁华。

  到达哈达铺时,指战员们身体已经非常虚弱,许多干部和战士都骨瘦如柴,有些在行军途中突然跌倒就再也起不来了。

  为了尽快恢复指战员们的身体,党中央决定在哈达铺进行休整:全军上下每人发一块大洋改善伙食,总政治部还特别提出了“大家要食得好”的口号。

  “当时的哈达铺镇光商号就有800多家。”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讲解员张锦琴说,当时哈达铺物价比较便宜,五块大洋可买一头肥猪,两块大洋能买一只肥羊,加上缴获的鲁大昌部留下的数百担大米、白面和两千多斤食盐,使每个连队的伙食都搞得非常好,为刚经历腊子口恶战的红军提供了养精蓄锐的充足条件。

  部队在休整期间,总政治部还发出命令,要求各伙食单位请驻地周围的群众会餐,进一步加深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联系。

  哈达铺一位名叫张炯奎的清末秀才,满怀深情地写了一首《咏红军》诗:“仓皇无计欲何之,正是闻风丧胆时。只道伤残同列寇,哪知仁义胜王师。人言戳掠皆虚语,自悔潜逃反失资。瞥眼雷霆惊震后,听来一路赞扬辞。”

  如今,在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有一项详细的统计,当时哈达铺人民支援中央红军的物资,包括2万斤食盐、20万斤粮食、5000斤食用油、1000匹骡马、15万斤柴草、5万斤豆类、7000双布鞋……

  “中央红军在物产丰饶的哈达铺驻扎期间,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将中央红军改编为抗日先遣陕甘支队,并命令部队改善伙食、恢复体力、补充给养,为北上抗日作全面准备。”张锦琴讲道。

  后来,杨成武将军在回忆这一段历史时说:“哈达铺是红军长征路上名副其实的加油站。”

  一张报纸定乾坤

  红军长征途中,饥饿是致命的因素之一,特别是过雪山草地之时,但比饥饿更致命的是——长征究竟该去何处?

  1935年9月12日,俄界会议决定继续坚持北上的战略方针,用游击战打到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而与此同时,红军还要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军情和外界信息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9月20日,党中央到达哈达铺,侦察连从邮政代办所收集回《大公报》《中央日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报纸。

  “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全陕北赤化人民七十余万,编为赤卫队者二十余万,赤军者二万。”张闻天据此写了《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

  国民党气急败坏的“剿匪”新闻和报道,此刻成了中央领导在长征以来得到的最振奋人心的消息!报纸上的消息说明陕甘不仅有红军、有游击队,更有一大块发展着的革命根据地。

  这一消息对于经过千山万水,最终从险境中冲出来的这支七八千人的队伍来说,其欣喜程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如今,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里展示的“一九三五年八、九月国民党《大公报》复印件”中,《关中匪情》《陕北军事形势转变》等标题依稀可见。

  而正是这些“陕北还有刘志丹红军”的信息把毛泽东的目光和红军长征目的地从“到中苏边界去”转到了陕甘根据地。

  正所谓:“一张报纸定乾坤,一个故事说到今;一段历史人人颂,陕甘有根据地存。实感念报纸新闻,哪里去有了追寻,两万五长途跋涉,落脚地由此选定。”

  到陕北去!

  长征跋山涉水,到底要走到哪里去?

  “9月22日,在哈达铺下街村的关帝庙内召开了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张锦琴介绍说,当时,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到陕北去”,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毛泽东在讲话中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

  随后,经过休整和改编,中央红军一路向新的根据地进发。

  党中央、毛泽东决定到陕甘边境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这一伟大转折对推动全国民族抗日运动高潮的到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时任红一师宣传科长的彭加伦听到中央决定北上陕甘边区的消息后,激动万分,连夜创作了《到陕北去》的歌曲。

  “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创造了十几县广大根据地/迅速北上会合红军二五、二六军/消灭敌人,争取群众/巩固发展陕北红区建立根据地……”

  11个月之后,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又进驻哈达铺。在哈达铺及陇南境内共活动70余天,组织发动了“成徽两康”战役和“岷洮西固”战役,开辟了多个临时革命根据地,为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实现胜利大会师做了必要的准备。

  转眼间,距离重要决策“到陕北去!”已经过去了80多个春秋,这段历史却从未被忘记。

  一个个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不仅仅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更是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军民鱼水情深、互帮互爱的历史场景不会被遗忘,“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熠熠生辉。

  在哈达铺这片红色土地上,无论是探索贫困群众致富新渠道的红色文艺演出合作社,还是带动留守妇女自力更生的红军鞋扶贫车间,还是忙碌打包发货的扶贫产业园,长征精神无处不在。

  回望来路,哈达铺之变令人振奋;奋进未来,哈达铺儿女的脚步铿锵有力。

  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 刘 辉 摄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2758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