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岷县:“四步走”吹响人才振兴集结号

来源: 甘肃省委组织部 更新于: 2021-04-29 08:44:43

    近年来,岷县着力优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搭建人才平台,推动各领域人才资源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发挥人才作用,让“人才活水”流向基层。

    夯基础,在完善政策措施上先行一步。制定《关于推进人才振兴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全面推动人才振兴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互为支撑。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激发和释放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支持和鼓励各类人才向艰苦边远乡村和基层一线流动,以教育、卫生等人才集聚领域为重点,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实现人才资源有效合理配置。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突出问题,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县级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通过政策支持、权益保障和人文关怀,帮助解决人才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人才成长进步。

    建载体,在拓展服务平台上先行一步。搭建科研孵化平台,整合现有科研资源和技术优势,组织各领域优秀人才申报、创建省市重点实验室、工作室,建立各类专家工作站2个,创(组)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平台17个,申报、实施各类人才项目30多个,其中新冠肺炎应急防控科技专项项目3个。搭建投资融资平台,建立“财政列支+贴息贷款+风投创投”的人才创业资金保障机制,协调县财政按照每年统筹安排不低于50万元的“人才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并由各类金融机构先后为663名创业领军人才发放创业贷款1.297亿元。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围绕县工业园区、特色产业聚集区,依托县当归研究院等各类创业孵化园和特色龙头企业,建立人才创业孵化基地(园)2个、省级众创空间3家,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乡、村服务站服务(点)324个,推动全县形成了“一网三区多园”的创新创业格局。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双十”计划,围绕全县中医药、蜂、草等特色优势产业和循环农业、先进制造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不断强化平台服务、融资保障、研用对接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2个、转移转化科研成果3项,受益建档立卡户6563户、2.42万人。

    细培育,在素质技能提升上先行一步。采取特色产业抓培育、校地合作抓培育、人才项目抓培育、东西协作抓培育、整合资源抓培育的“五育”模式,构建“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群众主体”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充分依托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和“陇原之光”访问学者、“双招双引”等计划和西部扶贫协作人才交流平台,全面实施“岷州精英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外派挂职、进修深造、培训锻炼等方式,组织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党政人才赴外培训,到鼓楼区学校、医院、企业进行跟班进修。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组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2家、人才培育基地9个,培养推选县级领军人才、县管拔尖人才111名。扎实开展“名师名医名家名匠工作室”创建工作,组建团队279支,申报市级名师工作室5个,带动青年骨干人才100多人。抽调77名技术人员组成培训团队,对18个乡镇3427人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抓保障,在人才引进使用上先行一步。始终把做好各类人才引进工作当作补齐人才短板、优化队伍结构的重要举措,围绕教育卫生等领域人才急缺实际和中药材、草、蜂等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产业导向、分层分类、科学精准”原则,实施各项人才“招贤纳士”计划,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58名。制定出台《岷县“人才回引”工作办法(试行)》,精准确定回引对象、引进需求、回引条件、回引程序、保障措施,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人才回引”工作,吸引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回归岷县,回引优秀人才24人。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药检院、养蜂研究所和中国中药协会、中国草业协会等高院、科研院所沟通对接,累计柔性聘请111名专家教授为岷县产业发展高级顾问和特聘专家,其中特聘人社部第80批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专家9名。不断加强东西部扶贫人才交流合作,接收鼓楼区48名干部挂职,引进鼓楼区87名教育卫生专技人才开展技术帮扶,组织407名党政人才、优秀专技人才到鼓楼区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培训学习,邀请鼓楼区名优教师、行业精英来岷举办各类培训班43期、培训2600多人次。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2738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