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为了百姓幸福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胡丛斌

来源: 武威日报 更新于: 2021-03-30 18:06:28

    1984年,18岁的胡丛斌走出古浪县南部山区的家乡参加工作。

    告别了山大沟深,告别了“靠天吃饭”。“一定要混出个人样。”他暗自下决心。

    胡丛斌先后在部门机关、教育系统工作,端着“铁饭碗”。此后,他下海经商,靠努力打拼成了古浪县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经历数十年浮沉,胡丛斌常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已经成功?”

    胡丛斌离开家乡后,家乡的父老们也开启了新生活。

    古浪县南部高深山区因地理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山区群众世代受穷,无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2012年,古浪县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山区移民整体搬迁至生产生活要素相对优越的黄花滩生态移民区。

    离开长期居住且熟悉的生活环境,6万多山区移民在当时有一个共同的忧虑:我如何脱贫,又如何致富?

    其实,胡丛斌在经商小有成就后经常回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看看乡亲们搬迁后的日子过的好不好。

    乡亲们的忧虑,也成了胡丛斌的忧虑。

    “我能为家乡父老做些什么?”

    一

    恰逢其时,2017年底,为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群众搬迁后发展致富的问题,古浪县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组建成立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建立起贫困群众入股,公司提供种羊供应、托管养殖、技术指导和羔羊回购等服务的“羊银行”产业扶贫模式。而谁来管理这个“新兴”产业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这时胡丛斌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我有经营公司的经验,还曾在政府机关工作熟悉政策,最重要的是,我就是山里娃,我懂移民们的想法。”胡丛斌毅然决然,放下了干的风生水起的生意,当起了全县最大的“羊银行行长”,挑起了带领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重担,当起了全县最大的“羊倌”。

    新“倌”上任,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在飞沙走石的戈壁建起一座种羊繁育基地。

    羊场建设的日子里,胡丛斌每日待在工地,监督施工进度,时不时亲自上手浇水泥、搬钢筋。材料、设备不够,就从自家公司拉,既当施工员又当监理员。为了建羊场,他里里外外搭进去了100多万元。家人们开始劝阻:“几万移民真能指着这个羊场脱贫?你搭进去这么多钱能回本吗?”

    “羊场可以给乡亲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必须得把这个羊场建好。”胡丛斌说:“作为共产党员,就是要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建羊场,我不要工资,不求回报,只要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

    从群众中来,也为群众谋幸福。胡丛斌从担任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长开始,他的心就无比坚定。

    二

    2018年1月1日,种羊繁育基地首批300只湖羊进入圈舍。

    过去,黄花滩并没有人搞大规模养殖,刚引进种羊时群众不敢养。“养了一辈子羊,就是扔到山坡上放,哪见过专门盖羊圈的,纯粹是糟践钱。”“集中搞养殖,不怕瘟疫肆虐?”老百姓并不理解规模养殖的做法。

    “苦劝不听,那就干出个样子来!” 胡丛斌提出了“羊银行”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为入股贫困群众提供种羊供应、托管养殖、技术指导和羔羊回购等服务,带动4000户1.5万名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种羊基地投产,年过五旬的胡丛斌像年轻人一样,背起几十斤饲草,一趟一趟往羊圈跑。

    记者见到胡丛斌时,他正在羊圈拿着铁锨麻利地铲饲料。“草料的营养要全面,并且种类要丰富。”胡丛斌边干边给记者介绍养羊经验。

    “瞧这把式,您不像董事长,倒像是老羊倌。”记者说。

    “我就是个羊倌,要为老百姓蹚出脱贫致富路的羊倌。”胡丛斌答道。

    三

    从前,在胡丛斌的意识里,养羊无非就是给羊喂草。谁知羊场羊群扩大到4000只左右的时候,胡丛斌坐不住了。“我发现有的羊不吃草,情绪也不好,躲在角落不动弹。”胡从斌着急了。

    从此,他开始了认真学习之路。通过向畜牧专家、养殖户不断请教,他才知道这是由于羊更换了环境,产生了不良反应。那以后,他逐渐学会了给新进羊群饮水中加入“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等营养物质,提高羊适应环境的能力。

    2018年夏天,随着羊群数量的不断增加,出现了有的羊不吃草、有的羊生病的现象,胡丛斌的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向人学,他还向羊学。

    每天早晨6时刚过,胡丛斌就来到羊圈,观察羊如何吃草。“通过观察羊的采食过程来判断羊的饥饱,总结出由快到慢、少填勤填的喂养方法。”胡丛斌说。

    一个个土办法、笨办法对胡丛斌帮助非常大。现在,他只要在羊圈里安静地扫一眼,就会知道哪只羊身体不舒服、哪只羊肚子饿了。“以前总想当‘羊大夫’,生怕羊生病,后来就研究当‘羊厨师’,让羊吃饱,羊的免疫力自然就强。”胡从斌说。

    转眼来到一年的12月底,黄花滩迎来了多年不遇的严寒天气,公司新建养殖场内的“外国羊”刚刚投放,还没有完全适应本地环境。“如果羊受冻死亡,不但国有资产要受到巨大损失,还有可能动摇贫困群众发展羊产业脱贫的信心。”胡从斌甘肃记者,傍晚时分,严寒袭来,他顾不上吃饭休息,就和公司的防疫员们直奔养殖圈舍,巡回指导饲养员采取防冻措施,整夜逐棚查看照料,羊总算保住了。

    之所以这么拼命,胡丛斌有自己最大的使命:“如果乡亲们不脱贫,我就绝不离开这里。”

    四

    3年多过去了,兴盛公司羊存栏达11万多只,带动5000户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60岁的陈玉庆老两口易地扶贫搬迁来到古浪县绿洲小城镇后,就来到这里打工,一个月加起来能挣5400元,实现了稳定脱贫。胡丛斌说,像老陈这样在羊场打工挣钱的贫困户有300多人,每人每年稳定收入3.2万元。

    胡丛斌介绍,以这些羊为基础,创立了三种带贫模式。“第一种是‘三变’模式。目前公司运营养殖暖棚达到300多栋,其中260栋属移民区群众自有资产,群众将养殖暖棚折股量化,入股到兴盛种羊公司,每栋每年按1500元标准向群众分红。第二种是劳务模式。公司聘用饲养人员300多人,每人每年收入可达3.24万元。第三种是‘羊银行’模式,贫困户将1万元资金作为借款保证金抵押到兴盛公司,公司贷羊21只,其中20只母羊、1只公羊,养殖3年后归还21只羊,羊羔归贫困户,同时公司退还1万元押金。”胡从斌说。

    羊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但让贫困户有了脱贫的“载体”,更带来联动效应。胡丛斌说:“通过养殖技术的培训和传导,群众科学养殖的意识明显增强。同时,草产业逐渐兴起。值得关注的是,新品种羊的大规模培育,将一步步淘汰原有品种,从而达到培育古浪县羊品种品牌的目的。”

    五

    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大会上,胡丛斌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份荣誉属于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更属于那些艰苦奋斗的乡亲们。”胡从斌说。

    回到黄花滩,胡丛斌又干起了羊倌。今年,胡丛斌已经56岁了,但从未想过松劲歇脚。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百姓精神昂扬振奋——这是他梦想中的新农村:“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擂响,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这个梦想终将实现。”胡从斌信心十足。

    那个几十年前的问题也得到了回答。“对我来说,乡亲们富裕了,就是最大的成功。”胡丛斌说。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2727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