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陇南市立足工作实际,以“五项行动”为抓手,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园区发展实效,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实施“筑基强链”组织覆盖攻坚行动。织密四级组织体系,着力构建“园区党工委+非公企业党委(综合党委)+党群服务中心(党建工作指导站)+非公企业党组织”工作体系,推动党建工作与园区发展深度融合,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健全动态摸排机制。市县(区)“两新”工委和园区党工委牵头,联合工信、商务、市场监管、税务、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全覆盖摸排园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数据比对、上门核对等方式,共排摸3家省级园区入驻各类企业171家,其中规上企业18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纳入“三有”标准的非公企业36家。提升“两个覆盖”质效,坚持边摸排、边组建,“一企一策”、“一社一策”研究推进党组织组建工作,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截至目前,园区内36家企业已全部建立党组织,选拔13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
实施“培优育强”骨干队伍保障行动。建强“领头雁”队伍,重点从企业出资人、高管、骨干党员中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确保每个基层党组织有1-2名后备人选;深入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持续提升党组织班子成员中高管的比例,目前由管理层担任党组织书记的有15人。壮大培优党员队伍,指导督促园区企业完善用工信息登记制度,引导“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和流动党员亮明身份并及时转接组织关系,加大在生产一线、青年骨干技术能手中发展党员力度。强化基础保障支撑,专门划拨党建经费,支持经开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园区党工委整合各方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功能。
实施“链上赋能”产业聚势增效行动。强化“链主”引领功能,坚持红色党建链串起绿色产业链思路,依托油橄榄、花椒、中药材等重点农特产品加工及白酒酿造、文旅康养、有色冶金、生物制药等产业链,推动党建与产业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今年以来园区产业链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5%。搭建链上协同议事平台,探索建立“产业共富”党建联盟,推动在产业结构成熟、企业布局清晰的产业链。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助推企业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协调解决原材料短缺、物流成本高、政策理解偏差等问题17个。深化“三联三会”连心机制,建立党组织书记联系出资人、党组织班子成员联系中层骨干、党员联系职工群众,构建党群互动、覆盖全面的联系服务体系,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党群议事会、党企联席会,通过“一对一”车间恳谈、设立“微信留言箱”、发放党员联系卡等方式,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
实施“暖心惠企”纾困护航行动。畅通诉求直通快办,发挥园区党组织引领保障、统筹协调功能,建立“需求、政策、资源”三张清单,推进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进园区,在园区推行“企业说事日”,每月定期由管委会组织企业代表集中反馈生产经营、政策落实及员工权益问题,现场答复办理,精准破解项目落地、市场开拓、融资贷款等痛点堵点,累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80余件。深化“点单式”精准服务,探索推行“企业点单、部门报到”服务模式,提升响应效能,将“上门问需”作为常态化服务机制,组建由多部门业务骨干构成的联合服务专班,深入园区企业开展“面对面”走访,认真倾听企业在项目审批、生产经营、政策落地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现场建立详细的需求台账。搭建红色招商引智平台,支持企业党组织牵头或参与产业招商、项目对接,建立“以商引商”恳谈和信息共享机制,鼓励在特色农产品、文旅康养、中医药等领域开展“党建搭台、经济唱戏”活动,扩大企业“朋友圈”,助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陇南经济开发区成功举办第三届“企业家日”活动,邀请商会及省外目标企业36家,与重点目标企业签订意向合作项目4个。
实施“同心领航”健康发展行动。健全学研共促机制,健全企业党组织与管理层共同学习制度,定期召开党企沟通协商会、发展务虚会,引导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和省市部署,通过政企联合和党建赋能,形成“一体谋划、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发展格局,助力企业找准发展方位。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对企业出资人、实控人、高管及新生代企业家的常态化联系、教育引导和政治吸纳,通过宣讲会、主题党日、专题党课等形式,推动党的理论进企业、进车间,并推荐园区非公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建骨干参加省级党建工作示范培训,持续提升能力水平。筑牢合规经营根基,推动建立企业重大事项向上级党组织和行业监管部门报告制度,加强法治教育、诚信文化建设和环保理念宣传,探索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企业文化,确保把守法诚信、安全生产、绿色发展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