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以打造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为核心,通过强化保障链、健全储备链、延伸成长链、抓实联农链,着力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强化机制保障链。建立“县级领导包抓重点人才、县直部门包抓行业精英、乡镇包抓本土人才”的人才包抓机制,采取定期面谈交流、走访慰问、调查研究、电话联系等方式联系服务人才,构建党委统抓、部门联动、上下统筹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围绕全县食用菌、小麦等重点产业,分领域成立4个“产业人才联盟”,按照“党组织+产业+人才+技术+市场”的思路,吸纳职能部门负责人、科研院所专家、企业管理人才入盟,开展产业一线人才技术需求大调研3次,动态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协调解决产业链上技术、项目、资金等难题,合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资源互通、良性互动、融合共进。
健全人才储备链。实施“外脑赋能”、“智汇基层”、“乡贤回引”三项行动,鼓励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贡献力量。实施“外脑赋能”行动,通过项目合作、候鸟服务、银龄返聘等形式,年内柔性引进农业领域知名专家12名,以“外脑”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实施“智汇基层”行动,整合市县乡各类人才资源,综合确定140名专业技术专家,定期下沉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施“乡贤回引”行动,举办“在外人才家乡发展恳谈会”、“我为家乡献一策”等活动,拍摄乡土人才系列宣传片8部,引导1860名外出创业人员回乡发展,136名青年党员择优纳入村级后备力量重点培养。
延伸人才成长链。推行“1+3”乡土人才培育模式,依托乡村产业人才孵化中心,梯次培养一批“技能型”、“头雁型”、“复合型”乡土人才队伍。聚焦各类群体发展所需,打造乡村产业人才孵化中心8处,累计建成“头雁示范田”、“师徒实践区”、“学员成果展示区”163个,探索形成集实验示范、品种展示、田间实操、成果转化、扶持创业于一体的人才孵化新模式。通过“农师带徒”、“大户带散户”等方式,培养技能型人才2200余人,通过项目式定向培养、产业链协同帮带、市场化实战提升等,培养头雁型人才243人。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计划,通过理论培训、观摩学习、以赛促学等方式,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村播达人、民宿管家、文旅带头人、青年创客等各类复合型人才1480余人。
抓实联农带农链。推行“宣讲兴农、联农带农、直播助农”,结合“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名专家人才下基层”等活动,每月邀请一批产业带头人宣讲产业政策、分享创业致富经验,引导群众投身产业发展。开展“人才赋能·联农共富”系列活动,通过入股联营、合作共建、技术托管等方式,引导128名农户签订经营协议、自主发展产业。实施电商人才“十百千万”工程,以培育十名电商大咖、百名村级主播、千名电商新农人、带动近万名群众增收为目标,开展“电商CEO”“一村一主播”、“电商新农人”等培训12期,梯次培养各类电商人才284人,带动清水黑木耳、苹果等农特产品年均线上销售420余万元,助力本土农产品“破局出圈”、群众增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