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要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担当作为。驻村帮扶工作是新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唯有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才能让驻村帮扶工作结出富民强村的硕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沉下心,用真心换真情。驻村帮扶的成效,首先取决于驻村干部是否真正“上心”。积极投入驻村工作,本质上是要实现从“要我驻村”到“我要驻村”的思想转变,用真心换真情。驻村干部要主动融进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投入工作,做乡村的自家人。初到乡村,面对陌生的环境、复杂的村情,需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通过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在春耕秋收时搭把手,在群众需要时送温暖,让群众感受到驻村干部的真诚。要带着问题“钻进去”,做村情的“明白人”。驻村工作不能“拍脑袋决策”,必须建立在对村情民意的精准把握之上,应通过“一户一访、一组一议、一村一策”的方式,全面摸排村庄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矛盾隐患等情况。要重点关注脱贫户的巩固提升需求、边缘户的风险防范需求、村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把这些急难愁盼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只有真正了解乡村的痛点难点,驻村工作才能找准发力点,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无效帮扶。
扑下身,用实干赢信任。住村是驻村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体现。远离城市的喧嚣,住进乡村的院落,意味着驻村干部要与村民同呼吸、共生活,把乡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吃住在村不是简单的“物理存在”,而是要通过“全天候”在岗、“零距离”服务,让驻村工作真正落地生根。驻村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不能满足于“做了什么”,更要追求“做成了什么”。乡村工作千头万绪,许多事务需要长期跟进、持续发力,要建立健全定期走访、民情台账、议事协商等工作制度,让驻村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驻村干部吃住在村,能够及时响应村民诉求,快速处理突发问题。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关键时期,驻村干部可以第一时间组织群众开展防灾减灾;在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等日常工作中,能够利用农闲时段、夜晚时间入户走访,确保工作不留死角。这种“驻守式”的工作状态,能够有效避免“走读干部”带来的工作断档,让帮扶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扎下根,用赋能促振兴。助村发展是驻村帮扶工作的核心目标,既要解决眼前的困难,更要为乡村长远发展赋能。驻村干部要立足乡村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发展、人才培育、乡风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让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驻村干部要结合帮扶村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从“输血式”帮扶转向“造血式”培育。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社、打造特色品牌等方式,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要注重发挥电商平台作用,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驻村干部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通过技能培训、政策扶持、典型引领等方式,鼓励村民返乡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要发挥外部人才作用,对接高校、企业等资源,邀请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下乡指导,为乡村发展注入“智力活水”。在帮扶村建立“人才驿站”,为返乡人才提供创业场地、政策咨询等服务,综合运用内外联动的人才培育模式,有效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难题。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驻村干部要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文化惠民活动等方式推动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化解矛盾纠纷,建设平安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