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以智赋能向新而行——中组部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陇上行”新能源和新材料组战略咨询座谈会侧记

来源: 新甘肃客户端 更新于: 2025-09-24 17:01:36

秋日的兰州,智慧的火花在交流碰撞中闪耀。

9月22日,中组部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陇上行”新能源和新材料组在兰州召开座谈会。专家与我省相关部门、企业、高校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的瓶颈破解与前沿技术应用,展开了一场深度“问诊”与精准“开方”。

甘肃资源富集、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强力推进强科技、强工业行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体现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甘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智慧的注入、人才的汇聚,迫切需要高层次专家“问诊”把脉。

座谈会现场。

作为“有色金属之乡”,甘肃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从采选到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2025年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1500亿元。

但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胜势?

座谈会上,金川集团、白银集团等企业直击痛点:高温合金研发、稀散金属高纯化制备、间二异丙苯分离技术等“卡脖子”难题亟待破解。

专家们不避疑难、直指关键。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联盟说,“企业不能光吃资源”,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材料的高端化、高纯化水平,算好经济账。

“金属铱拥有广阔应用前景,产业附加值非常高,特别是铱基催化剂在电解水制氢领域拥有巨大应用潜力,应重点予以关注,研发主打产品。”西湖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立成建议。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李连山则对间二异丙苯分离提出了“膜分离+结晶法”的具体技术路径,“分离后的纯度能够符合制备其他材料的纯度要求。”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甘肃新能源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如何实现高效消纳、电网稳定、氢能突破,仍是现实考题。座谈会上,能源部门与企业围绕电力消纳、储能、电网建设、氢能发展等,连发向专家“问计”。

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认为,新能源布局要合理规划,做到分区平衡。同时,建立分区分层的主动防御与控制机制,构建有韧性的电网结构,保障电力稳定供应。

“树立全局性、系统性的能源发展观。”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提出“光热电耦合”“超临界水蒸煤”等系统化技术路径,倡导通过源头性的科学创新和技术间的深度耦合,构建高效、清洁且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在电力消纳方面,孙立成院士建议建立以并网消纳为主、灵活的协同消纳机制,通过“电-氢耦合”模式,提升绿电利用率,实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座谈会后,企业代表同专家继续探讨交流。本文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富贵 摄

利用绿电制绿氢是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未来前景广阔。近年来,我省把握氢能产业发展机遇,统筹氢能产业布局,加快打造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高地。

对于氢能源发展,郭烈锦院士表示,氢能产业的应用非常广泛,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宜氢用氢、宜电用电,构建氢电互融互补的能源体系。氢能发展的核心在于降低成本,这是实现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前提。

座谈会结束,交流未止步。我省参会人员与专家继续深入探讨,互留联系方式,建立起常态化、长效化的联系对接机制。

“专家院士们不仅从宏观层面指明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也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技术路径。”现场聆听专家发言,酒泉市能源局局长马伟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他说,接下来要好好消化这些宝贵建议,把专家的智慧转化为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

“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见解,为企业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听后深受启发。”白银时代瑞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勇表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30217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