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康县:林区党建激活生态发展新动能

来源: 陇南康县组工 更新于: 2025-09-15 16:52:30

地处甘肃东南部的康县,有林地面积353万亩,森林覆盖率70%以上,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今年来,康县深入践行“两山”理论,认真贯彻省委关于“林区党建”工作决策部署,统筹区域资源,积极探索林地“林长制”责任体系、党组织共驻共建治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林区共管共建共富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林区产业发展优势、群众增收优势,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构建三项体系,把准政治引领方向。县委统筹各方力量,积极健全责任、治理、应急三项体系,形成林地同频共振,一体推进的工作合力。一是建立林地“三级联动”林长制责任体系。县级由县委、县政府及康南林业总场主要领导4人担任县级总林长,县级联乡领导和林场分管领导31人担任县级林长;21个乡镇级林长由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总场下属林场负责人46人担任总林长,包村领导和林业站共223人担任林长;以350个村为单位划分责任区,设立村级林长和副林长,由村支部书记和林场管护站负责人担任,构建了“党委统揽、林地合作、上下协同、分片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林地党组织共驻共建治理工作体系。建立了由康南林业总场和康县县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总负责,县委组织部、县自然资源局及长坝林场负责同志担任主任,林场覆盖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驻地森林公安分局和县公安局派出所、乡镇自然资源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林地党组织共驻共建治理体系,共同研究解决林区发展和治理难题。并根据全县产业布局和场站村实际,划分党员责任区,明确党员联系服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职责,设立了产业发展“先行员”和“示范户”,示范引领带动了林下经济转型发展和林产品销售。三是建立先锋引领应急防灭火体系。整合县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和康南总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职能,县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和总场下属林场牵头负责,组建乡镇党员先锋队21支、村级党员突击队350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畅通信息共享通道,建立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今年以来,林地联合召开联席会议2次,开展联合巡查宣传65场次、应急队伍联合培训演练4次,做到了“区域定格、格内定点、格点定人、人员定责”。

完善三项机制,锻造组织振兴堡垒。探索林区党组织与镇村党组织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的党建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党组织联动工作机制,实现林地支部共建、场站村联建,实现党组织林区全覆盖。一是完善联动共享机制。康南总场下属4个林场与21个林区乡镇党委签订联动共建协议,建立联动共享机制,统筹协调生态保护、护林防火、治安联防等事务,协商解决林权纠纷、污染治理、毁林开荒、项目建设等方面问题,开展普法讲座、应急演练、植树造林等活动。二是完善联合共建机制。积极推动4个国有林场党支部与林区重点村开展支部结对共建,联合组建政策宣传队、志愿服务队167支,今年来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搜山踏查、植树护绿等活动315场次,引导带动区域内群众共同参与林区保护管理工作。扎实开展“站村联建”,15个林场管护站与林区行政村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针对林区地广人稀、管护站分散的特点,管护站人员参加管护站驻地所在村党支部组织生活,同时整合管护站人员、村社干部、生态护林员等组建联合巡护队,携手共护绿色家园。三是完善活动协同机制。推动林地党组织协同开展,引导4个林场40名党员参加管护站所在村支部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林场党员开展技术培训、观摩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20场次,将组织生活开到生产基地、项目一线,使林地联合党建活动成为研讨发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有力举措,极大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强化三项支撑,护航林业产业发展。统筹使用财政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乡村振兴产业扶持资金,倾斜支持农林经济发展。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农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林下经济发展成规模的农户、林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三优先”,即:优先给与资金补助和财政贴息贷款扶持,优先安排农业发展财政补助项目,优先协调税务部门按规定减免税收。农民利用承包林地造林,通过发放造林补贴、种苗补贴等措施,有效激发了各类主体发展积极性。二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整合县乡林业技术力量,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聘请专家顾问,组织215名技术人员分包乡村,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蹲点服务等方式,提供全周期技术指导。分区域建立技术推广站,重点推广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等种养技术。三是强化金融与基础设施支撑。积极协调争取项目,改善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协调“妇小贷”、精准扶贫贷款、贴息贷款等金融产品,着力破解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题,积极引导规范林权流转,促进林地资源向合作社、能人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康南总场先后帮扶15个村,帮助修通公路24公里、硬化街道500米,完成易地搬迁123户、改水413户,发展经济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1200亩、茶叶2500亩、洋芋500亩、魔芋80亩。

探索四种模式,释放绿色生态红利。坚持生态立县、美丽富民方向,按照不同地域条件,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积极探索森林资源多元转化新途径,打通“生态”与“富民”的转换通道。一是探索“景区+林区+农户”的林旅融合模式。坚持农旅融合、林旅融合,依托全县4个4A级景区和青龙山旅游度假区,加强森林景观利用,围绕全域美丽乡村、森林公园、国有林场,规划打造观光旅游、森林研学、森林康养、运动康养等精品路线,支持发展民宿、农家乐、生态林场,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带动林产品销售、群众就业和旅游消费。目前,全县林区村民创办民宿客栈59家、农家乐140家。二是探索“林区+专业合作社”农林融合模式。4个林场与所辖的238个村签订林下经济发展协议,将各村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由党支部牵头领办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菌、林果、林菜和中蜂、生态鸡、特色畜禽等为主的林下种养殖业。目前引领带动林区群众创办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163家,发展林业大户3750户,林区群众种植天麻4000余亩,年产量400余万斤,群众每年实现增收6000余万元;养殖土蜜蜂1万余箱,年产土蜂蜜15万余斤,群众每年实现增收800余万元。三是探索“林区支部+村支部+农户”林产品共管共享模式。各林场党支部与当地村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书,组织当地村民管理抚育经济林,林下产品由群众采摘,由本地合作社或企业统一收购,板栗年产量10000余斤,带动当地群众增收35000余元,松子年产1500吨,产值300万元。四是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销对接模式。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引导各类主体创建品牌,提升全县林下经济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与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营销关系,全年销售农林产品280吨左右,年销售总额达到了3000多万元;甘肃桃源饮品公司生产核桃乳系列产品,带动全县40万亩核桃产业发展,年产值上亿元。全县累计林权流转16.07万亩,培育林业产业龙头企业11家,成立陇南市天麻产业、康县板栗产业等协会组织3家,创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个,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5.83亿元,获评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30217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