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党员、干部尤须警惕一种思维陷阱——“认知折叠”,即大脑为求效率,常不自觉地简化、归类复杂事物,形成概括看法。这种压缩式思维虽能一定程度提升调研速度,却极易遮蔽实情、掩盖症结。因此,在调研工作中,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警醒,摒弃依赖单一思维惯性的“省力”倾向,下足笨功夫,扎实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真正把复杂实情摸透、把问题症结找准、把对策建议提好。
规避“认知折叠”首要在于心态“归零”,要破除先入为主的固有框框,不让过往经验成为新的思想束缚。党员、干部要深刻践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原则,怀着敬畏之心,带着求解渴望,将每一次调查研究都视为全新的认知起点。要掌握运用好系统深入的调研方法,既要善用问卷、座谈等传统方式,也要借助大数据智能技术手段,最关键的还要始终坚持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把同吃同住同劳动式蹲点调研、沉浸式体验作为硬功夫,真正沉入群众之中,从基层群众实践创造中汲取解题智慧。要把目光投向田间地头的农民、流水线上的工人、街头巷尾的摊贩等这些平时易被忽视的群体,倾听他们的所思所虑所盼,虚心向他们求教,从中敏锐捕捉那些未曾预想的新矛盾、新动向、新诉求,确保真正摸清实情、找准问题。
调查研究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对获取的访谈内容、现场见闻、各类数据等,要进行多角度、多信源的交叉比对和审慎核实,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严防片面信息误导判断。调研报告撰写要实事求是、分析透彻、言之有物,所提对策建议要具体实在、针对性强、可操作,力戒空谈。此外,更要认识到事物处于发展变化中,对重要课题、关键领域要建立持续关注机制。通过定期回访、跟踪观察,动态把握发展态势和政策实效,避免将结论固化在某个静态“时间点”上,防止刻舟求剑。
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服务人民。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充分考虑政策衔接、资源条件与可行性,严谨推敲。对论证成熟的对策建议,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分工、设定时间节点、加强跟踪问效,确保其不折不扣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具体的工作部署。要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持续追踪调研成果转化应用实效,定期开展“回头看”,依据群众反馈信息,及时作出反应,确保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靶向破解难题,真正以实实在在的调研成效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