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才,生于斯、长于斯,是乡村发展的“活水源头”,滋养着希望的田野;是产业振兴的“好把式”,掌握着因地制宜的“独门秘籍”;更是基层治理的“行家里手”,深谙村情民意,善解邻里疙瘩。他们熟悉脚下的土地,了解乡亲的需求,是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发展的关键纽带。唯有让人才培育扎根乡土沃野,才能让乡土人才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立足乡土需求外引内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江河能够涌流不息,是因为源头活水生生不息,同样的,要让乡土人才持续不断涌现,也要做好“源头”文章。要把人才振兴放在突出位置,研究拿出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统筹政策、资金、资源等各类要素向乡村一线倾斜,柔性引进更多热爱乡土、奉献乡土的人才“加盟”乡村振兴事业。要坚持“供需匹配”的原则,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和需求,建立动态需求清单,采取定向招聘、校地合作等方式引进专业人才,让更多“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兴农人”。要依托行业协会、校友会、老乡会等平台,通过人才恳谈会、项目洽谈会、赴外招聘会等活动,广泛动员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人才回引、智力回归、技术回流。
依托乡土载体孵化培养。“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吸引人才是前提,培育人才是关键。要紧紧围绕乡村重点产业,依托具备种植养殖能手、能工巧匠、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技能的企业、职业院校,推动建设人才培训基地。要围绕当地发展规划、乡村实际,根据乡土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分类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措施,让培训有目标、有制度、有实效。要结合人才特点和技能优势,努力提供展示平台,定期组织“乡土人才擂台赛”,评选“人才尖兵”,推动乡土人才在比中学、学中干、干中练、练中赛,不断锻炼胆识,提升专业能力。
着眼乡土情感服务保障。乡土人才对家乡的情感,是最珍贵的“留才密码”,却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培育短板”。要打造具有“乡土温度”的服务环境,通过整合闲置资源打造“议事会”“创业空间”等平台,让人才在参与乡村事务中找到归属感。要积极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通过提供信贷支持、对接市场资源和赋予社会荣誉,增强乡土人才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要进一步更新服务理念,细化关心关爱措施,持续优化对人才的精准服务,把住房、就医、子女教育等人才牵挂的关键小事作为拴心留人的头等大事来抓,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才解决实际困难,让人才留得安心、生活放心、发展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