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组工网首页 >正文

从群众之“信”树起干部之“威”

来源: 兰州新区组织部 陈忠平 更新于: 2025-07-22 15:28:52

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句朴实的话语揭示了干群关系的本质——干部只有扎根于群众的信任沃土中,才能生长出真正的威信。

当前,一些干部感叹“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干部没威信”,究其根源,恰在于脱离了群众信任这一根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威信”二字意味深长,“威”源于“信”,“信”生于“行”。干部的威信不是职位赋予的特权,也不是权力堆砌的空中楼阁,而是源自群众内心深处的认同与信赖。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群众信任是干部威信的源头活水,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宝贵经验。在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自发掩护党员干部、支援前线的事例不胜枚举,正是因为群众从心底认同这是“自己的队伍”。反观当下,个别干部习惯于“办公室听汇报,会议室作指示”,与群众渐行渐远,其权威自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群众的信任和支撑,干部要树立威信,不过是沙上建塔,终究根基不稳。

赢得群众信任,需要干部以“心”换“心”,在真诚互动中建立情感纽带。商鞅变法时“徙木为信”,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树立公信力,以此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从而为推行变法打下了基础。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里,走访了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正是这种用脚丈量民情、用心倾听民声的务实作风,让他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不朽丰碑。当代“樵夫”廖俊波,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对群众所忧放心不下,为当地发展四处奔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干部脚底有泥,群众心里有底”的朴素道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在乎干部说了什么漂亮话,而在乎是否真心实意为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

当干部的所言所行让群众满意、幸福,被群众当作信得过的自家人,干部的威信也就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了。唯有将“威”建立在“信”的基础上,这样的威信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历久弥新,成为推动工作的强大能量。

010070160040000000000000011110541130217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