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甘南州以分类推进“五区”基层党建为契机,创新推行以“党员中心户”为关键支点,以游牧转场服务站为流动堡垒的服务管理模式,推动组织根系扎进草原深处,服务力量跟上游牧脚步,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牧区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精准设户,激活组织体系“神经末梢”。主动适应牧民群众“定居+游牧”的生产生活规律,按照“居住相邻、易于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在夏秋季远端牧场科学选址设置党员中心户383户,同步在转场要道设置游牧转场服务站76个(72个与党员中心户牧场融合),以半径10-20公里为基准划定服务片区,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党员2721名、牧户7561户,覆盖牧民群众2.9万余人,构建形成“村党群服务中心--转场服务站--党员中心户”三级服务管理体系。按照“党员认同、群众认可、组织认定”的要求,优先遴选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牧区情况熟的村“两委”成员、村民小组组长、网格长等人员进入党员中心户队伍,明确其学习教育“组织员”、村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化解员”、创安创稳“战斗员”、帮办代办“勤务员”职责,同步配发必要的学习资料包、应急物品箱等,让党员中心户干有方向、干有底气。身处合作市美仁大草原景区的党员中心户化身“旅游推介官”,热情解答游客咨询,积极投身“全域无垃圾”行动,在拓展工作外延中赢得各方的点赞好评。
转场服务,构筑草原腹地“红色堡垒”。着眼构建动态化、全周期服务体系,制定游牧转场服务站工作指引,明确基础保障、转场协调、医疗防疫、应急救援、政策宣教、生态监管等六大职能。以乡镇为基础单元,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76支。转场前,全力做好错峰转场、路线规划、牧道平整、牲畜检疫、天气预警发布等工作,引导牧民群众做足前期准备。碌曲县郎木寺镇郎木村牧场偏远分散、交通不便,通过协调牧户打开围栏、开通临时通道,节省了近6公里的转场路线。转场中,协调农业农村、交通、公安、卫健、应急管理、电力等多部门单位派员进入转场服务队,全方位提供运输支持、物资补给、应急救助、纠纷调解、交通疏导等服务,确保群众和牲畜转场安全有序。卓尼县借助无人机和卫星电话等科技力量服务群众搬牧,夏河县在大幅提高转场通行效率的同时,实现转场牲畜零死亡。转场后,依托党员中心户跟进做好党员群众思想教育、避险知识普及、村情民意收集、预约防疫巡诊等工作。今年以来,开展走访入户3872人次,收集民情民意785条,排查化解矛盾587条,帮办实事1850件,受到牧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在定居点紧盯“一老一小”群体,用心用情做好定期走访巡查、送学送医上门、安全隐患排查、结对关爱陪伴、饲草料储备等工作,最大程度消除游牧群众的“后顾之忧”。
机制固本,释放常态治理“叠加效应”。把党员中心户培训纳入农牧民党员培训年度计划,建立并落实岗前培训制度,重点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基层治理、应急常识、群众工作方法等内容开展全覆盖培训,确保党员中心户能力胜任、行动有力。玛曲县整合部门资源,开通集为民服务、应急救援、消费维权等服务于一体的“3731376”党建先锋热线电话,为党员中心户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大力推行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与党员中心户“1+1+X”联系帮带机制,对119名无职党员中心户实行全覆盖包联。建立健全党员中心户服务积分奖惩机制,积分结果与物资兑换、评优选先、荣誉激励挂钩。探索“党员中心户——网格长(村民小组组长)——村干部”职业发展路径,对作用发挥好、群众认可度高的及时给予表彰奖励,进行集中宣传,特别优秀的,优先推荐进入村级换届后备人选或村“两委”班子成员,让其出彩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进步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