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制定《关于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若干措施》,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推动解决当前突出问题,推行“强组织提功能、强培育提能力、强产业提效益、强治理提效能、强基础提水平”工作措施,着力提高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质效。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整体功能。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对村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情况抽查分析,对落实不到位的2个村党组织督促整改。健全经常性排查研判机制,开展党建“体检”,通过访群众、访党员、访干部,看作用发挥、看工作实绩、看治理成效的“三访三看”模式评定村党组织等次,对“一般”的村党组织进行整改,对“后进”村党组织纳入2025年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顿提升。提高村党组织议事决策能力,严格落实抓镇促村工作机制,列席旁听村党组织议事会议,督促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民主决策和监督制度。提升村党组织团结共事能力,郊区党工委、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与村干部谈话,村干部之间开展谈话,推动沟通思想、增进团结。
培育骨干头雁队伍,提升履职能力。加强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健全完善跟踪管理、定期评估、动态调整、考核评价等制度,实施“头雁计划”,开展“岗位大练兵”等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推动发展能力,按照“进退留转”稳妥有序做好人员流动。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使用,组织29名后备干部进行学历提升,举办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储备人员培训班,采取田间地头学、项目建设全流程学、师徒帮带学等方式,提升能力素质,对成熟的28名安排到村组干部岗位。加强人才交流联系,选派78名人才参加省级乡村人才振兴培训班,组织产业大户、创业带头人、乡土人才专家开展经验交流,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实地培训。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效益。深化“联村共建”机制,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似、优势互补原则,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后进村与先进村、薄弱村与示范村抱团发展,持续缩小发展差距。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加大对重点项目和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拨付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一季度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31.27万元,村均收入13.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5%。建立联农惠农机制,将村集体经营性收益投入到公共设施维护、医保缴费补贴、资金分红等方面,切实“反哺”群众,让群众得实惠。
深化农村基层治理,提升综合效能。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行矛盾纠纷“三步三级调解法”:第一步网格排查,采取“红黄蓝”网格管理模式,全面摸清矛盾底数;第二步三级调解,由网格员首见首调、村委会跟进跟调、镇党委联动联调,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第三步巩固成效,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及时回访,巩固成果,矛盾调解率达97%。发挥村级议事协商作用,建立每月议事协商日制度,及时公开办事流程、工作进度、经费收支等情况,每个村建立1个收集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问题的有效载体。推广建设数字乡村云平台,借助监控摄像AI服务、终端喊话等功能,做好重点人群管护、公共区域监管。
夯实基层基础保障,提升工作水平。全面落实郊区党工委班子成员包镇走村入户、乡镇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两委”成员经常入户制度,督促指导重点工作,累计入户3576户786次,协调解决工作难题59件。完善村集体经济创收奖励办法,对发展村集体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进行奖励。加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对断山口村、嘉峪关村一组迁入城市居住的党员群众,协调街道社区,设立党群活动阵地,就近提供代办服务31次,推动村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加大财政投入,等多渠道投入党建工作经费,全力保障村级组织办公经费等支出,为基层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