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把浦江县作为首次下访接访群众的第一站,亲自倡导并开创了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先河。“浦江经验”由此逐步形成,并走向全国。经过20年的发展,“浦江经验”仍不断彰显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在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中,“浦江经验”有效推动信访工作从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干群之间有来有往,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认真学习践行“浦江经验”,把握其中的精髓要义,到基层一线去,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方能有效破解基层治理疑难杂症。
不能“讳疾忌医”,要“找准病症,对症下药”。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形成信访事件的问题,多为长时间累积下来的“老大难”问题,或者是群众呼声强烈而一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等。对于此类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往往抱有“只要不出事,就等于没事”的态度,不主动解决,遇事往外推,其结果往往是信访事件越积越重越难解决。“浦江经验”要求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就是强调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不回避问题、不掩盖问题,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对于那些难题积案和顽瘴痼疾,要注重找准根源和症结,及时梳理诊断难点、痛点,分清轻重缓急,才能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从而实现“对症下药”,推动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做到难题真解决、群众真满意。
不能“悬丝诊脉”,要“四诊合参,辩证求因”。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浦江经验”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多到基层困难大、群众意见多、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变“坐堂等访”为主动下访。面对基层治理难题,直面群众、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就是一个“号脉”的过程。号脉必须直面对象,只有深入实地,进入现场,面对面、心贴心,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围一张桌子,倾心交谈、认真记录,“望闻问切”齐上阵,找准问题症结,剖析矛盾根源,辩证分析,才能切实做到精准施策。通过下访接访建立起畅通的民情表达平台,既疏导群众情绪,又凝聚群众智慧、融洽干群关系。人走近了,话说透了,办法有了,基层的底座也就更加坚实稳固了。
不能“一诊了之”,要“动态复诊,药随病变”。在广大基层,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即使是老问题,也常常会有“新变种”。针对信访问题,不能想着“一次药到病除”,更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是要在坚持中不断完善,去虚存实,兴利除弊,总结丰富下访经验,举一反三,因时而新,因势而新,在创新方法上下功夫,在提升水平上求实效。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做好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工作,重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贵在健全制度、长期坚持,难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扎实践行“浦江经验”,就要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建立下访接访问题清单,完善信访难题“脉案”,落实领导包案,强化闭环落实;大力加强风险监测预判,定期组织开展安全风险排查活动,注重“治未病”,实现社会风险化解的关口前移;系统运用调节、教育、疏导、法律等多种手段,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带动解决一批问题、一类问题,达到做实一件事、赢得万民心的效果,真正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